京杭大运河与江淮经济区交互带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报告
馆藏机构: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档号: | 14122 | 形成单位: | 江苏华东新能源勘探有限公司(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三队) |
形成时间: | 2021-11-01 | 汇交单位: | 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
编著者: | 朱元超,卢诚,张翔,牛琳,禹秀艳,孙丰瑞,张钊,张雪平,吕国海,缪海花,张江海,焦海洋,吴作愿,李健文,鄢文龙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别: | 水工环地质勘查,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 工作程度: | |
起始经度: | E1185943 | 终止经度: | E1191833 |
起始纬度: | N331830 | 终止纬度: | N333619 |
行政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矿产: | |
主题词: | |||
内容提要: |
“京杭大运河与江淮经济区交互带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系2019年度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目的:调查大运河流域淮安区段的本底环境地质情况及生态环境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和圈定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了解污染源类型、强度和分布范围。为运河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地质依据,为淮安区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相关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持,促进运河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主要为京杭大运河淮安区段及两侧区域),涉及淮安区的淮城镇、城东乡、范集镇、林集镇、南闸镇、白马湖农场、建淮乡、三堡乡、马甸镇、上河镇、平桥镇等。其中,重点工作区为包含沿京杭运河、里运河淮安区城区段及两侧区域。 淮安区位于广袤的黄淮平原腹地,海拔一般低于15米,地势平坦,略向东南部微倾,地面坡降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流域一带为全区最低洼地区,地势低平,湖荡发育,最低处地面高程小于1.0米,俗称“锅底洼”。地貌类型可分为高亢平原、黄泛平原、湖沼积平原三种类型,根据微地貌特征及塑造地貌的地质营力,区内黄泛平原主要为决口扇平原,湖沼积平原主要为白马湖湖沼平原。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上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黄墟组(Z1h)、上统灯影组(Z2d); 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S1g)、上统坟头组(S2f); 以上震旦系(Z)—志留系(S)地层因建湖隆起,呈北东向展布于范集镇—南闸镇一带,为区内最古老地层。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赤山组(K2c); 新生界古近系(下第三系)古新统泰州组(E1t)、阜宁组(E1f)、始新统戴南组(E2d)、始新—渐新统三垛组(E2-3s)。 区内前第四纪地层皆被第四纪覆盖,埋藏深度不均,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变深,最浅处位于西南部范集一带,深度小于300米,最深处位于东部苏嘴镇—茭陵乡一带,埋藏深度大于600米。 本次工作:查明了工作区主要地表水、地下水及河流底泥污染状况;了解了工作区土壤本底特征和可能存在的污染情况,其来源与影响特征;通过遥感工作解译了工作区土地利用、地貌、岸线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开展了运河流域(淮安区段)污染状况初步评价,分析了污染的影响因素,初步评价了污染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
||
编著者其他资料: |
|
||
形成单位其他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