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床特征与找矿方向专题研究总结报告
馆藏机构:江苏省地质局大数据中心
档号: | 5696 | 形成单位: | 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
形成时间: | 2014-08-01 | 汇交单位: | |
编著者: | 胡建,肖娥,倪平泽,马延英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别: | 工作程度: | ||
起始经度: | 终止经度: | ||
起始纬度: | 终止纬度: | ||
行政区: | 矿产: | ||
主题词: | |||
内容提要: |
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是我局(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收购并勘查的矿产地项目。为了更好的寻找富钼矿体,进一步扩大资源储量,由局出资委托我司(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承担项目专题研究工作。主要目的任务是:(1)综合研究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系统总结下冲矿段铜钼矿床的成矿赋存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认识斑岩型铜钼矿的磁电物性参数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大比例成矿预测,构建马头铜钼矿床的"勘查模型";(2)分析认识矿权区西部地段(西山和桐坑地带)的双频激电异常的含矿指示性,结合岩体接触带Cu、Mo异常产布特征,探索深部隐伏铜钼矿体指导深部找矿工作;(3)分析研究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探索新矿种和矿床类型,了解矿区西部是否存在泥盆系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部位的含矿性;探索矿区东南部志留系坟头组的深部奥陶系灰岩与马头岩体接触部位是否存在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马头专项科研项目组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马头矿权区矿产地质特征展开综合性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涵括了地层构造、岩矿地化、物探化探以及数字地质等多个专业方向和交叉学科。特别提出的是,在2008年局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院《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钼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再次加强、补充并细化了矿床综合研究方面的工作。专题研究工作自2011年10至2014年8月,历经近3年的时间。在前人工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封闭观察、不间断跟踪,综合编录17个钻孔、相关实验采样250余件、拍摄照片千余张、鉴定光薄片200余片、包裹体17片、实测地层剖面2.1 km、实地考察马头周边矿床10余个、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和Hf同位素、原位S同位素示踪,基本完成了设计的工作量,达到甲方要求的工作目的。科研项目总投入88.64万元,其中2012年度69.94万元,2013年度18.68万元。
经过研究,初步获得以下成果:
(1)明确花岗闪长岩并非马头钼矿的成矿母岩,初步推测在19线南东及27线北东大约1000米的深度存在一个比花岗闪长岩更偏酸性的浅色细粒花岗岩体(钾长花岗岩)。该岩体可能是马头矿区成矿流体和钼铜钨的主要来源,其顶垂体或其诱发的隐爆角砾岩筒是寻找大矿和富矿的有利部位。
(2)矿区内主断裂构造为北北东向剪断裂带和北西向张断裂带,其交汇部位常为岩浆侵位通道,产出岩体(或岩株)。区内优势发育的裂隙带以NNW向为主,为含矿石英脉带充填,次发育的为北东东向裂隙带。
(3)对实测地层剖面初步分析后推测,栗子坑东侧奥陶纪顶部地层的埋藏深度可能超过1000米。
(4)在马头矿权区,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破碎-破裂带是不同温度、不同期次含矿流体矿液附着沉淀的有利部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辉钼矿。但这些破裂-破碎带受多种机制控制,且普遍存在于断裂控制的花岗岩区。
(5)发现胶状辉钼矿是除晶质辉钼矿以外最重要的含钼矿物相,下冲矿区内大部分富钼矿石是胶状辉钼矿叠加的产物。
(6)对以往钻孔原生晕1438个样品钨含量数据作统计,认为钨的分布与钼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与钼相比,下冲矿段的钨主要分布在南部和钻孔深部。
(7)根据矿权区边界西侧梅山金矿的含金破碎带一直延伸到我局矿权区这一观察结果,提出西山地区可以寻找红土型、铁帽型和含金硫化物型这三种类型的金(铜)矿床。
(8)井中磁测、地-井激电测井圈定的异常段与钻孔已揭露的地质情况对应良好,各层极化体与金属矿体对应较好;
(9)数字地质完成第一阶段资料数据库建设、研发了数据处理与地质建模软件,实现矿区地质资料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表达,并通过构建全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深化地质认识,推测深部细粒二长花岗岩体的位置,探索三维勘查辅助设计的技术路线。
本次专题研究由局总工程师顾连兴教授和局副总工程师马春教授级高工,局特聘专家钟庆禄顾问,组织局内精干科研人员,开展与勘查生产紧密结合,以科研指导,以生产实践验证科研成果的示范性专项科研工作。
本次专题研究得到了局属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项目公司池州矿业公司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后勤保障。项目参加人员主要有胡建、肖娥、倪平泽、马延英、刘小胡、陈雪、张婷、顾德清、沈宏飞、卢波、樊敬亮、陈友智等。
本报告是课题组全体人员集体劳动的结晶,共分十章。各章节执笔人和研究工作的主要完成人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由马春、胡建、樊敬亮和陈友智编写;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由胡建、肖娥、刘小胡、张婷、陈雪、沈宏飞、马延英、杨生和卢波编制成稿;
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由顾连兴、马春、胡建、肖娥、倪平泽和顾德清
各章节初稿完成后由马春进行了汇总核稿。
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2012年8月提交了《2011~2012年度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专题研究报告》,由于本次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因而工作进度事实上与实际生产工作同步,互相支持但也互相制约,为了更好的深化和完善前期科研成果,加大科研与生产项目结合的效果,因此2012年9月提交了《2013~2014年度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专题研究续作立项申请书》,经过后期研究,于2014年8月提交了《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专题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报告》。阶段专题研究报告均通过了专家评审。
项目研究中,局专家顾连兴、马春和池州公司总工程师钟庆禄均到现场具体指导和研究。此外,还邀请有色地调中心杨生教授对矿区各类物探工作获取的野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工作,给予了重要的专题研究帮助。还邀请桂林理工大学汪劲草教授到现场指导授课,进一步丰富了专题研究内容。
另外,感谢324队、南京地调中心对参观黄山岭深部找矿成果及钻孔岩心考察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池州矿业公司对项目全程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
||
编著者其他资料: |
1. 江苏省矿产资源年报(2011年度),胡建平,邱祖林,诸涵东,於顺然,杨建文,汪静[等],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2012-09-01 2. 江苏省镇江市九华山地区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徐国泉,宋永奎,贾廷文,胡建伟,颜少华,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3地质大队, 1985-12-01 3. 江苏省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研究报告,许宏春,胡建国,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1987-06-20 4. 南美洲若干矿权区地质勘察报告,胡建,杨晋炜,池野,魏引杰, 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2013-02-01 5.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观山铜矿6号脉带深部铜矿普查报告,朱伟,蒋亮亮,邓龙林,胡建,石富军,王权功[等], 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018-12-01 6. 2011-2012年度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专题研究报告,胡建,倪平泽, 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012-08-01 7. 江苏省矿产资源年报(2010年度),胡建平,诸涵东,于顺然,杨建文,汪静,邱祖林,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处,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2011-09-01 8. 江苏省矿产资源年报(2012年度),胡建平,邱祖林,诸涵东,於顺然,杨建文,王振中[等],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2013-09-01 9. 江苏省盱眙地区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潜力调查报告,胡福培,仲伟福,吴士良,胡建平,肖书明,汤永奎[等],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矿产地质研究所, 2006-12-30 10. 安徽东至-祁门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报告,胡建,王权功,苏海涛,雷立明,邓龙林,朱伟[等],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2016-10-01 |
||
形成单位其他资料: |
1. 藏东-川西地区三维岩石圈电性结构调查成果报告,赵理芳,汪洋,杨生,张明鹏,孙璐,吕珊珊等, 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017-12-01 |